“過去咱們在井下干活,全靠肩扛手抬力氣大;如今坐在寬敞明亮的屋里,動動手指就能把煤采出來,簡直不可思議。”談起這幾年煤礦工作的切身體會,江蘇徐礦集團張雙樓礦生產調度指揮人員張文剛感慨頗多。
“動手指采煤”只是徐礦集團“四化”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。三年來,徐礦集團聚焦“科技保安”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以機械化減人增效,以自動化改善環(huán)境,以信息化優(yōu)化管理,以智能化提高效能,充分發(fā)揮新技術、新裝備、新工藝的重要支撐作用,推動高質量發(fā)展不斷邁上新水平。
機器透著“聰明勁” 更省心
干過煤礦綜采的人都知道,支架護幫板收放的“火候”特別重要:收得過早,容易造成片幫傷人;收得過晚,又容易碰到采煤機滾筒。
在張雙樓礦74104智能化工作面,“過早”和“過晚”的顧慮卻并不存在——高大的采煤機氣定神閑,匍匐前行;兩側支架心領神會,禮讓有加;幾名巡視人員不時經過,生產秩序井然。
“雖然人不多,但可讓這些大塊頭很聽話。借助紅外定位裝置,不管采煤機走到哪,附近的支架都會及時作出響應,二者隨時保持同步。”該礦綜采二區(qū)機電技術員張雷介紹。
不單是采煤機和支架之間心有靈犀,相鄰支架之間也關系甚密。在智能化改造之前,天山礦業(yè)公司5106工作面每臺支架的立柱、橫梁、護幫板、側護板都由不同手柄獨立控制,工人需要近距離頻繁切換操作,確保“人隨架走,架隨機走”;引進電液控技術之后,工人可以通過按鈕遠距離控制任意幾臺支架成組推移,既省去了“人隨架走”的麻煩,又收到了“架隨機走”的效果。
一鍵啟停、泵站自動化、自動隔爆……徐礦集團在“四化”建設領域堅持以“人”為本,以“安”為基,以“效”為先,僅今年就有8座煤礦的59個項目列入”四化”建設計劃,資金預算金額達4.6億元,大大提高了礦井的安全保障能力。
干活依靠“輕巧勁” 更高效
王訓志是張雙樓礦綜采二區(qū)的一名支架工,過去每天下井都是一身汗、一臉灰。自從今年6月74104智能化工作面投產后,他最大的感受就是“輕松了不少”。
活輕了,并不是因為活少了,而是因為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加入。拿井下巷幫支護工作來說,王訓志原來要手動搬運幾百斤重的單體支柱,每天往返十幾趟,每趟往返幾十米,有時累得連路都不想走。如今,端頭支架和超前支架代替了單體支柱,不僅大大減少了工人的勞動量,還有效提高了頂板支護強度。
在天山礦業(yè)公司,原煤從井下到地面需要經過大小十幾道轉載環(huán)節(jié)。為避免地勢起伏、運量變化造成運輸卡堵,該公司自主研發(fā)設計了4000米超長距離順槽皮帶機,并采用四相線變頻控制技術,配備液壓自動卷帶張緊裝置,將原本需要8人完成的皮帶回收工作變?yōu)橹恍?人完成。另外,該公司通過集中控制和擴播裝置改造,將南主井運輸系統(tǒng)的固定崗位值守變?yōu)閯討B(tài)巡檢維護,讓工人從噪音、粉塵等污染環(huán)境中解放出來,有效規(guī)避了因人數(shù)多、崗位散、戰(zhàn)線長帶來的風險隱患,促進了礦井本質安全水平不斷提高。
系統(tǒng)多了“眼力勁” 更靈通
“穩(wěn)穩(wěn)當當?shù)刈?,這趟上去就完成任務!”雖然臨近交班,郭家河煤業(yè)公司運輸工區(qū)職工桑新軍還是打起十二分精神,駕駛著編號為H1003的無軌膠輪車沿著巷道往上走。一路上,正在下井的車輛遇到了桑新軍的車,主動避讓進了硐室;看到對面來車,桑新軍又會提前關閉車燈,看到自己離紅燈較近,他就把車開進硐室避讓。
默契的“行車禮儀”從何而來?
該公司運輸工區(qū)副區(qū)長王召強介紹說,自2019年8月啟動運輸系統(tǒng)改造以來,巷道敷設光纜,每隔五米設置定位點,實現(xiàn)了對無軌膠輪車的精準定位,車載通話系統(tǒng)可與調度中心實時通話。同時進行建設的還有紅綠燈系統(tǒng),可以科學調控車輛通行。
“R2426東1趟,H1003二區(qū)回風口下支護材料1車、回收1車、開拓2二盤區(qū)下干料1車……”調度室里,當班工作人員周春榮對桑新軍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,“車輛信息一目了然,行駛可控在控,更加安全、便捷、高效!”
在“四化”建設進程中,徐礦集團各礦井注重從單項應用向系統(tǒng)整合過渡,從輔助管理向統(tǒng)籌協(xié)調轉變,不斷在鞏固安全基礎、優(yōu)化資源配置上加大投入,逐步完成了礦井壓風機房、主通風機、中央變電所、泵房、井下膠帶運輸和架空乘人裝置等固定場所的遠程集中控制。
責任編輯: 張磊